日前,展覽《共同的演化Co-Evolution》在北京798藝術中心E03 Gallery舉行。展覽通過人工智能和藝術家協作與實踐産生環繞地球的敘事,去開啟置身于AI時代與生態之中的想象。在這種協作中,如何重新想象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如何通過這種協作對我們的生存環境甚至我們自身産生新的認識?如何去探討二者共同的存在基礎,真菌、地質、大氣、天空、海洋……我們在這種共同生命體持續演化的模糊邊界進行思考,在其間不斷提出新的視角和問題,這正是蓋婭與賽博格之間所創造的新的審美形式和想象空間。
《沉積物節點》 by Entangled Others
《互聯生態系統》 by 武子揚
“共同演化”(Coevolution)最初是一個生物學概念,相互演化的過程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或物種群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譜系之間的進化與變化——從不相關的蝴蝶譜系翅膀上的相似圖案、螞蟻與金合歡的共生組合,到動物傳粉者在推動開花植物多樣化方面的作用,甚至是生物本身的起源,相互作用的譜系之間的演化變化,在生命史中發揮了深遠而重要的作用。
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人工智能不僅僅幫我們處理海量的數據,且已經顯示出強大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我們與AI之間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指令與反饋過程,而是在兩個主體之間所産生的主體間性。某種程度來說AI對于我們不僅僅是工具,在控制與出乎意料,想象與超越想象之間相互激發。這也決定AI在藝術家的創作中逐漸成為了一個協作者,是智性共同進化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人類創造人工智能并加以利用,是一種相互的,共同“演化”的過程,其中會産生新的生産形式——生命共同運作的形式,這個過程是智性與意識的流動,也是藝術的生發之地。“演化”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與人工智能的相處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辨。
《沉積物節點》
創作者:Entangled Others
充滿泥沙的水域往往顯得渾濁不透明,大量的懸浮顆粒被風、潮汐、風暴、洪水,甚至我們的活動所幹擾,似乎掩蓋了我們對水生生物的看法,使它們變得模糊不清。我們很少想到懸浮物本身,因為它預示著有或曾經有運動,然而它也充滿了生命、色彩和形式。
懸浮的無機物雲實際上是一個群體:淤泥、粘土和沙子等無機顆粒是藻類、細菌的宿主和鄰居,與有機物顆粒、微生物以及較大的但仍算小的生命體混雜在一起,在不明顯的地方找到它們的養料和住所。此外,礦物和這些居民也在擴散和反射,并最終擴散了光線,在微觀世界內創造了複雜的條件。
《沉積物節點》探討了我們認為是惰性的事物間的連接和相互聯系,但彼此也相互受到幹擾,顔色和光線的複雜性被光線的範圍和擴散以及液體介質中的滲透作用所掩蓋。
《時間的痕跡》
創作者:邱宇、王鵬
太湖石中“太”的拼音為為“tai”,其中“ai”正是人工智能的英文縮寫“AI”。“T-AI”則成為作品的代號,藝術家利用人工智能學習太湖石的紋理和形體分布,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不同的太湖石形態,并模擬巖石成分、溫度、濕度、生物和微生物等數據變化,展現了其腐蝕演變的過程。在作品中數字時間與地質時間相交融,這也成為元宇宙世界中對地質時間展開的未來想象。
《家園》
創作者:高文謙
藝術家虛構了一個虛擬世界的社區裡的采訪,影像中來自各個生物圈的動物化身從各自的角度(遊客,本地居民,保安, 管理者)圍繞家園的話題講述這個社區的願景,優勢,問題 …… 這些討論既是當今遊戲世界裡的一些議題,同時又很像城市社區建設中的探討。人物身後是現實的社區的風景。現實中的社區與虛擬世界中的社區因“鄉愁”問題在此處産生交彙碰撞。
《互聯生態系統》
創作者:武子揚
《互聯生態系統》是一個基于一系列數字感官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的實時模擬項目。由紐約新美術館的孵化器NEW INC,根莖(Rhizome)和?爾實驗室(Nokia Bell Labs)委托,《互聯生態系統》將?爾實驗室的實驗性機器人和傳感器收集到的機器人視覺和傳感數據,重新定位以驅動三維模擬環境,使觀者可以在不斷變換的環境中探索與互動。(此項目與美國藝術家Mark Ramos合作完成)
在《互聯生態系統》中,自然現象被數字和人工智能系統取代,成為推動發展的力量:電力=維持,WIFI信號=能量,Lidar數據=火/熱能等。“生命形態”將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形式填充這個數字生態系統。在這個網絡景觀中的參與者開發了新的數字感官,以體驗隨著環境變化而産生的數據,并在不斷變化的在線環境中與模擬的世界彼此互動。
《PL’AI》
創作者:Špela Petri?
PL'AI是斯佩拉·彼得裡奇的作品《植物-機器》中的第三件作品,包含了玩耍的概念,是所有生物體,包括植物的本體條件。玩耍的行為,與遊戲不同,它不受限于明確的規則或目標,反映了存在的好奇心,也是(自我)認識的核心。PL'AI是一個持續數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種子生長出來的植物和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其感知世界僅限于它們自身)相互作用。超越人類時間尺度的玩耍有望瞥見由植物形成的人工智能,反之,植物的形態被機器人的幹預所印證。
《瀉湖》
創作者:Felicity Hammond
我們的沿海家園在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在這個持續8分鐘的視頻拼貼作品中,藝術家描繪了一個想象中的沿海城市,它在80年內慢慢地被水淹沒。這個情景,由大約50張來自世界各地因氣候變化而受洪水威脅的不同地方的照片組成,它會逐漸被水抹去,直至完全被淹沒。藝術家借作品解釋了聯合國IPCC報告中的數據,以及世界氣象組織關于全球氣候狀況的聲明。
《有趣的世界》裝置二
創作者:費俊
《有趣的世界》裝置二是一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交互式敘事裝置。裝置中的網絡攝像頭會基于圖像識別技術來識別每一位現場觀衆的外貌、表情和衣著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給每個?打上分類標簽,基于這個“以貌取人”式的綜合認知,人工智能程序會運用具有語意關聯能力的算法來為每一位參與互動的觀衆生成一段獨特的基于虛擬地球的敘事漫遊,將觀衆連接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從算法邏輯上,具有“相關性”的人、物或場景。
《共同的想象》
創作者:邱宇
由intel委任創作
我們對自然生態的理解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經驗,作品《共同的想象》基于東方文化的生態想象構建,藝術家與人工智能技術協同想象和續寫了“山海經”中的生物形象,在一個虛構世界中建立了想象的生命共同體,進而思考在經驗、語言和想象共同作用下的生態敘事。
《生態圈3號》
創作者:Black Void
“人類一直夢想著可以在地球之外找到適宜的居住地。蘑菇,是否能在人類之前率先移民火星,并通過植物強大的改造環境的能力來塑造火星環境?”《生態圈3號》即是起源于這樣一個科學假想。
“生態圈3號”是一場數字環境中的科學假想。我們在火星環境最為溫和的地帶—希臘平原—播撒上千顆蘑菇。每個蘑菇由一個生態氣泡孕育,以提供生長需要的養分,并在蘑菇成長過程中逐漸代謝消失。火星蘑菇通過不斷變異來適應新環境,成為矽碳結合的新型生命體。菌絲觸角可以使用電訊號相互交流,甚至發展出一套詞彙表;同時,大量的太空輻射成為蘑菇的新養料,蘑菇可以通過調整表面色素的分布來吸收不同輻射;地球上碳基植物的呼吸産生二氧化碳,而矽基蘑菇的呼吸則産生水晶狀的二氧化矽,在繁殖階段,一個個晶體裹挾著孢子從菌褶中滾落。
團隊從已有的研究中提取了環境數據與蘑菇形態之間的函數關系,對比了火星與地球的氣候數據,在數據環境中創造了一個由環境數據變動而觸發的多形態蘑菇。《生態圈3號》則試圖挑戰人類通過空間殖民而擴張的假設,在作品的疊代過程中,它試圖創造生命機制的詞彙庫,展現多種生命形式的并聯運行,以及數字自然對生命形式的啟發。